十堰有个地方好神奇 河水击石似敲鼓 曾有土豪建"金銮殿"

2018-06-04 10:56   十堰晚报  

张问进指着皮鼓滩左边一处山崖告诉记者,这就是昔日商贸街的所在地。

秦楚网讯(十堰晚报)文、图/记者 吴忠斌 报道:皮鼓滩位于郧阳老城西南85公里处的叶大乡。提起皮鼓滩,郧阳区叶大乡村民随口就会说出一句顺口溜:“皮鼓有个‘金銮殿’,无事不去外国转。”曾经的堵河盛景早已沉入水底,然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美景却始终无法抹去。

5月29日,记者一行驱车3小时来到郧阳区叶大乡皮鼓滩,领略了皮鼓滩山的险峻、水的秀丽,听当地村民讲述了皮鼓滩的来历和趣闻轶事。

河水击石似敲鼓 故称皮鼓滩

5月29日一大早,记者一行驱车从十堰城区出发,顺张湾区西沟乡一路前行约一个半小时来到叶大乡政府,在乡干部带领下,沿蜿蜒曲折的山路再行一个半小时便来到了一个小集镇。乡干部指着散落的民居告诉记者:“皮鼓滩到了。”

记者放眼望去,只见一条大河如一幅绿毯铺在两山之间,其间点缀的渔船和垂钓者,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铺在记者面前。

记者看到宽阔的水面像一条巨龙隐藏于大山之间,并不像是皮鼓,遂好奇于皮鼓滩的来历。

叶大乡皮鼓村党支部书记王启山告诉记者,传说皮鼓滩的来历与女娲补天有一定关系。女娲在补完天后,将她在昆仑山上亲手熔炼的五色石信手撒向人间。说来也怪,散落在皮鼓的五色石多为乳白色的鹅卵石、白火石,其中还有一块黑白相间的巨石。这块巨石恰好落在堵河河滩,石高数十米、宽3米多,呈椭圆形。散落在堵河左岸沙滩的白石头,自然形成了一个左高右低、长数百米、宽百米的乱石滩。巨石屹立在石滩的左边,堵河水从它的脚下淌过。有人说,这块大石头像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,四周堆积如山的小白石就是它管辖的士兵,人们便称巨石为将军石。

王启山说,在民间,皮鼓滩名字的来历流传有两个版本。一说,河滩上堆积成的白石滩就像是一面大鼓。每天清晨,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时,整个白石滩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晶莹剔透,折射出无数个耀眼的白色光点。这些光点汇集在一起,组成一个圆圆的白色光盘,乍看起来就好像是一面硕大的大鼓漂浮在碧波荡漾的堵河之上。

另一种说法是,每当夏季来临,山洪暴发,堵河河水猛涨,汹涌澎湃的江水直迫白石滩,掀起丈余高的波浪,猛烈地撞击着将军石,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。这种似鼓非鼓的奇异声音,谁也说不清楚是从哪儿发出的。有人说是洪水击打将军石发出的,也有人说是水冲撞滩上白鹅卵石相互击打发出的,还有人说是洪水冲动了鹅卵石,鹅卵石滚动后碰撞在将军石上发出的。对这三处发声点,虽各有各的说词,但有一点却是相通又可信的。那就是这种声响乍听起来就像敲鼓的声音,且能听出节奏感,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。久而久之,人们便给白石滩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——皮鼓滩,并且一直流传至今。

今年62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张问进介绍,皮鼓滩分为上滩、下滩和中滩。上下滩地势较为平坦,河面较宽,堵河水流经此滩,河水显得十分乖巧、温顺而平静,水深10余米,清澈见底。中滩河宽40余米,长约百米,河床中部为一凹槽,凹槽宽约10米、长约80余米。凹槽因乱石密布,内藏暗礁,加之上滩到下滩地势落差较大,当堵河水从上滩流经中滩时,水流湍急,浪花四溅,船只航行至此,常能听到船底和河床摩擦发出的声响,乘船人的衣服往往被溅起的浪花打湿,使人心惊肉跳。故此来往的船只不敢轻易过滩。要想过滩,必请当地有经验的老船工,由他们掌舵过滩。在当地曾有这样一句顺口溜:“皮鼓滩来是险滩,十船过滩九船险,就算本地老太公,掌舵过滩也胆寒。”

河水流入下滩后,原来似脱缰野马般的堵河水,立马又变得十分腼腆、温柔。当地村民常说:皮鼓滩的水就像小娃子的脸——变化无常。

土豪建造“金銮殿” 见证昔日繁华

土生土长的张问进告诉记者,皮鼓滩当年是叶大最繁华的地方。因为中滩的险峻,所以堵河上下南来北往的船只均要在此停靠。无形中,皮鼓滩也就自然地形成堵河上一座重要码头,成为本地土特产品的集散地。更为重要的是,在皮鼓中滩左边山崖处,建有一座被本地人称为“金銮殿”的商贸街。

张问进说,“金銮殿”是由当时叶大的大财主贾少白建的一座“行宫”。贾少白曾夸下海口,他要沿堵河岸每5公里处建一宅院,直至竹山县城。在皮鼓滩下游5公里处的门楼沟,就有贾少白所建的转角楼,有房舍数十间。郧阳解放后,转角楼被收归国有,改建为门楼中心小学。

张问进指着皮鼓滩左边一处山崖告诉记者,这就是昔日商贸街的所在地,当地也叫花蛇街,是一座砖木石结构的封闭式街道建筑。他依稀记得,街道呈南北走向,长不足100米、宽约3.5米,路面由清一色的长形石条铺成,每块石条长1米、宽0.5米。街道两头各设石门一座,每到天黑大门一关,十分安全。街左侧是几十间由青砖灰瓦修建的房舍,门窗上多雕刻有花鸟、人物,经用当地所产土漆漆过的门窗油光发亮,能照出人影,使花与人物栩栩如生,十分逼真。

街道右内侧是一排吊脚楼似的房舍。其根基深深地扎在皮鼓滩的乱石滩上。根脚高约20米、宽5米,长不足百米。整个地基是由当地所产块石一层一层砌成。在地基高20米处形成一个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大通间。通间两端各有一道小木门,门外各有一条与街面相连的石阶梯通向河滩。在通往街面的立柱上方,与横卧的木梁连成一体,上铺木板修建房舍。所建房舍式样、规模、装饰与左边房舍一样,组成一条封闭式的街道。这样的建筑群对当年的叶大来说,可谓是独树一帜。再加上它独特的设计风格、精美的内部装饰,别具一格的吊脚楼,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下,远远望去像一座金色的宫殿,故人们称它叫“金銮殿”。

皮鼓村二组村民陈思忠说,小时候他经常听老人提到这个“金銮殿”。说它是“金銮殿”,不仅因为它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高大建筑,主要还是它曾经的繁华。毫不夸张地说,没有皮鼓滩,就没有“金銮殿”,反之没有“金銮殿”也就没有皮鼓滩,二者紧密相联,缺一不可。这里集商贸、货运码头于一身,商贾云集,是来往客商交换土特产、本地群众购物消遣的地方。

皮古滩沉入河底美景变“龙宫”

张问进介绍,在“金銮殿”内,设有饭庄客栈、百杂铺、典当铺、钱庄。外加它有货运码头的功能,本地所产的土特产品,诸如桐油、生漆、木梓油、龙须草、药材、山竹、木材等,均在此集中,然后运往他地。

此外,堵河上游来自竹山等地的外埠货船,或来自下游由郧阳城方向返回的船只,都要在此停靠,就连本地的木船、渔划子也都停泊在此。张问进说,上游货船停靠于此,主要是为船只过皮鼓中滩作准备。首先是要请本地经验丰富、驾船技艺高超的船老大掌舵过险滩。其次是休息。从外地来的船只行至皮鼓滩时,已在堵河行驶多日,船工自感体力不支,加之船上原来准备的给养已消耗得所剩无几,“金銮殿”商贸街可以为其提供各种给养。从郧阳城方向逆行到此的船只,要在上滩处歇船靠岸。因纤夫们从堵河口肩背纤绳、脚踏堵河岸边悬崖峭壁逆水上行已达百余里,体力早已透支,急需调整。等待体力调整过来,养足精神,有了充足的体能,方可一鼓作气冲过险滩。若船行到滩中,只要有一位纤夫出现体力欠佳的情况,后果将十分严重,轻者船将被碰坏,重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。

王启山说,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每年都要安排航运部门疏通河道,人工炸滩,以消除行船隐患。久而久之,竖立在堵水边的将军石也逐年变矮变小,最后便消失不见了。

郧阳解放后,在“金銮殿”设立了供销社、粮管所、邮政所、卫生所、饭店、旅社等,在吊脚楼设油坊加工麻油。在与“金銮殿”隔河相望的胡南嘴子处,设有兽医站。皮鼓滩还是一级政府的所在地。在一个叫杨家湾的地方,就是原皮古公社的所在地,皮古完全小学、农村信用社同时也设在此处。那时,作为堵河航运线重要码头的皮鼓滩,仍是堵河沿线一带土特产品的集散地。河中来往穿梭的船只,岸边堆积如山的山货,足以证明皮鼓滩风光不减当年。

“曾经的繁华如今已沉入水底。”张问进说,1969年,在堵河下游的大峡口始建黄龙滩水电站。1974年4月,电站下闸蓄水,将远离电站的皮古滩沉入水底,变成了“龙宫”。皮鼓滩虽然被淹,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美景却无法抹去。

记者在新修的皮鼓码头旁看到,岸边停着大大小小的机动船,就连原来的木制渔划子也装上了发动机。过去不通公路的皮鼓滩,如今新修了一条水泥公路,来往的货车满载着山货走出大山。部分村民像城里人一样烧饭不再上山砍柴,用上了液化气,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。

陈思忠说,每当盛夏来临,前往黄龙库区消夏避暑的市民络绎不绝。不少游客乘坐游艇逆水而上来到皮鼓滩游玩,走进农家乐品尝纯天然、无污染的农家菜肴,喝村民自酿的烧酒,听老人们讲皮鼓滩的动人传说。

记者站在堵河岸上远眺,仿佛仍能听到堵河水击打将军石发出的鼓点声,还有那山雀的和鸣声。

0 条评论
来说两句吧。。。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